一、概述
宏观经济:
在16年的供给侧改革导致成本抬升,补库周期,配合货币政策,资产荒以及基建地产拉动需求的意外好转的共振下,整体的商品市场出现了年度级别的上涨行情。17年预计继续推进供给侧改革,风口则转向农业,而化工或有原油带来的供给侧冲击。政府的财政政策或从地产转向PPP和基建。因此上半年我们认为商品仍旧有一段支撑(但黑色或让出主角位置)。但是国内的政策转向了进入抑制房地产等资产泡沫中,政策效果或在1季度末与二季度之间体现,主要表现为向总需求端的传导中产生风险,地产政策风险,以及若原油价格抬升导致页岩油疯狂扩产导致的原油供应缓解带来的价格月度周期下行,利空共振有可能在年中至年末导致继续探底,并由此引导出下一轮政府改革体制扶持市场的措施,在底部附近大幅波动。总而言之,中国的政治稳定的前提下,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能力正在比想象中逐步加强。不要低估政府左右市场的决心和能力。跟着党走才是最好的出路。
英国脱欧,特朗普的上台,加息路径的不稳定预期,地缘政治的恶化等各种黑天鹅事件极大地推动了美债收益率上行与美元指数的上行。然而从历史的长周期来看,美元指数长期仍旧看涨,加息周期年内难以逆转,三年内我们预计上涨至120附近,但1季度之前103阻力重重。但是我们并不认为届时会有如耶伦宣称的3次加息空间。美国经济并未如数据想象的如此之好。在美国重返制造业国家的路上,缓慢升息利于资本回流支持制造业,快速升息则适得其反。财政政策(尤其是税务方面)才是重点。财、税政策推动美国制造业的复苏或转而抬升商品预期,建议关注美国的需求和贸易壁垒问题。印度因为16年底的纸币改革措施导致目前贸易、开工和支付均较为混乱且低迷,若在明年上半年完成改革,也会推动一部分的补库需求和补开工需求。
尽管我们在15年就货币放水的效率提出质疑,但是管理层在16年下半年才意识到货币政策的失效。无需求端拉动的前提下,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则只是流动性陷阱,并不会进入实体经济,反而推升资产价格,穷者更穷富者更富,并且对汇率产生极大的压力。因此尽管我们依然相信央行[微博]有能力把控好人民币贬值的节奏,但贬值的幅度稍微超出我们的预期。16年我们预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到6.84附近,实则在接近年关的时候已经逼近7。
行业供需
于2017年,我们认为天然橡胶(21575, 255.00, 1.20%)价格的上涨会刺激潜在供应的增加,因为15-16年替代种植并非大量发生,主要是暂时性弃割。市场或有认为一旦胶农转移就业短时间内难以回归割胶,但70泰铢以上的原料价格对旧有产能的吸引力不言而喻,何况缅甸老挝等地产量正不断增加。同时20000以上的价格很可能引发中泰政府的抛储,仍旧会造成短期的价格波动。
由于交通部新规,地产、基建的拉动与小排量车税收优惠,2016年重卡及乘用车的需求超出预期的好转。我们认为行情或发酵至二季度初期,此后重卡置换告一段落和下半年小排量乘用车的税费优惠到期或在二季度提前引发市场预期的改变。届时完全看PPP或其他基建措施的落地情况而定。
后市:
前高后低是我们目前对17年行情的一个推演,行情在上半年总体向上,但我们不建议过度乐观,而市场若在补库周期到达临界点之后产生的回调将会是巨幅的波动。由于目前潜在供应仍旧处在高位,一旦价格出现回升,则会在短时间内促进割胶压制价格。而若需求疲弱持续低迷,胶价重新回到谷底,迫使更大规模的弃割与改种,才能一进步夯实胶价的底部,我们认为这才是真正底部的基础。16年资金推动的巨幅上涨行情让许多产业老司机翻了车,而17年当老司机们学会了资金的套路之后,有可能与之博弈也有可能与其共振,而我们不断高呼亮瞎眼的16年行情或者只是17年的预演,波动率快速变动预计要大于16年。因此这可能是行业短暂复苏之后还得要进一步探底的最坏的时期,也是产业彻底出清之后一个最好时期的种子。对于产业参与者来说,在17年货币政策偏中性的情况下,库存或是调整行情向产业逻辑倾斜的重要砝码,因为合理的库存能缓冲价格波动,使得产业链参与者不至于进入过于被动(无货可买或者无货可卖)的窘境中。我们建议,且目前产业参与者多有操作的是对库存进行合理的套期保值操作,如此在补库存周期进入尾声之后,能够应对接下来由于政策和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亏损。因此单边行情我们建议放宽止盈止损,并且大幅调低单边仓位。同时,大波动率时代的套利策略才是平衡风险和收益的王道。17年的供应有大概率上涨,因此5-9的仓单逻辑仍旧有很好的套利机会。若库存大幅回升,伴随着现货市场的低迷,则9-1反套仍旧是很好的介入逻辑。
二.2016天然橡胶期货走势分析
2.1.2016年期货走势回顾
2016年天然橡胶行情走过了筑底并强势反弹的一年,并在资金的强势加持下,于三季度后形成了单边上涨的行情,并一口气冲破了2015年的阻力,并冲高的18000点上方,橡胶供需紧平衡的基本面给予了市场企稳的基础。2016年橡胶市场主要演绎的是两大行情:一是基于供应紧张而演绎的“价差的故事”,期货合约之间的价差、现货品种间的价差和内外盘的价差成为年内行情演绎的逻辑重心;另一是基于资金面炒作商品盘面而形成的联动性全面上涨行情,年内资金热衷于配置处于价值洼地的大宗商品是主要原因。
在第一季至二季度中期,沪胶合约在伴随整体商品上行的大幅上涨之后,随着多头的止盈离场,成交量和持仓的萎缩,宏观经济风险的担忧,以及短期商品超涨难以幸免的回调,进入开始下跌。而在一季度政府刺激地产,央行大量投放本币放水以及刺激信贷之后,接下来央行保持货币政策的相对中性。反弹行进至6月份之后,工业整体的基本面属性或将重新开始占据市场的思维,三季度之后,在供给侧改革冲击成本和资金的推波助澜下,围绕库存炒作进入下一个话题,沪胶进入第二轮上涨阶段,从12000附近一路上涨至破20000的心里关口,并回调至17000-18000附近震荡整理。
在16年初报告中我们曾言“若届时下游需求没有好转,则会产生价格的逆反馈(即下游需求变差向上游传导拖累价格);而若下游需求好转,则会产生价格的正向反馈(从下游向上游产生轮胎及原料都涨价的传导效应)”,下半年市场证实了后者。而由于新任交通部长的严格超限治理以及地产基建拉动,小排量乘用车税费优惠等刷新了需求端的改善预期,需求端的回暖速度大大超出了市场的普遍预计。与此同时,人民币在16年内的快速贬值实则为商品提供了较为不错的支撑,出口数据尽管落后于汇率变动,然而却是发生了一定改善,并在名义资产价格上支撑了整体商品的人民币价格。但接下来人民币的汇率和当前出口容易引起更大规模的贸易摩擦,因此出口需求的改善大概率上是一件一波三折的事情。